大家好,今天关注到一个比较有意思的话题,就是关于各种药材的功效和作用的书的问题,于是就整理了2个相关介绍各种药材的功效和作用的书的解答,让我们一起看看吧。
中药附子的功效与作用及禁忌是什么?
中药附子的功效与作用及禁忌是什么
附子主要有回阳救逆(通过温补阳气来救治晕厥、不省人事等),补火助阳(补充体内阳气),散寒止痛(通过祛除体内寒邪来缓解疼痛)的作用,副作用主要是对呼吸系统,心脏有毒性。孕妇慎用附子;热性病慎用。
附子性大热,有很强的回阳作用,对于畏寒甚,四肢厥冷(四肢冰冷,甚至冷至手肘和膝盖以上),脉搏微弱的人,经常用到参附汤来救治。
临床还经常用来补益阳气,尤其是对于肾阳虚衰(肾脏的阳气亏虚)有很好的补益效果;对于寒邪偏胜,局部冷痛的人,附子还具有很好的祛寒止痛效果。
现代药理学研究表明,附子有强心、治疗心律不齐的作用,现在经常用附子提取物来治疗心力衰竭。附子的毒性主要是含有的乌头碱能够抑制呼吸,可以使心律失常。附子中毒时,可能会出现呼吸急促,不能自控的流口水等乌头碱症状。
孕妇慎用附子;热性病慎用。
药物需在医师指导下正确应用。
本内容由黑龙江中医药大学附属第二医院 中医内科 副主任医师 夏昆鹏审核
点这里,查看医生回答详情
古人是怎样知道草药的功效的?
现在看到很多中医黑,动不动就说中医是骗人的,他们用一些道听途说,智商偏低的东西来黑中医,比如说什么以形补形之类,这明明是民间大妈们餐桌上的说辞,却被中医黑们弄成了中医的重要理论。
请问,那些以此黑中医的喷子们,请拿出中医名家说过此类话语的证据来。
古人的智商,但凡认真读过几页书的人应该都有一个基本的了解,那就是他们的智商不低于我们现在的一些所谓的现代人。
早在春秋时期,就有了灿烂辉煌的诸子百家的思想争鸣,那是一个群星闪耀的时代,应该没有争议吧。
那么,古人自然也懂得实践出真知的道理。
我们且不说神农尝百草是否传说,但这里面有很多结论也是后人借神农之名记录的也是没有问题的。
在古代,借圣人之口,记录今天之事是一个惯例。
如果这中间有什么错漏,作为今天的中医发展,做出修正就是了,也用不着一黑到底,那些试图一棍子打死中医的行为,就是居心叵测了。
有一句话我觉得说的挺好:实践实施检验真知的唯一标准!
草药的功效自然是通过实践得出来的,怎么实践呢?
自然是历经无数的岁月,历经无数的人次来亲自吃出来的,一次次的尝试,对植物药性的比对掌握,慢慢积累而来的。
古时候没有药物成分分析,没有小鼠实验,有的是人,用人来尝试,然后用时间来累计实验次数以达到对药效的掌握!
所以,在对药物分析的基础上,诞生了中医,现在有很多人黑中医,但是不可否认的是中医也有好的地方,中医就是我们自己的文化的一部分。
虽然在古时候的这种尝试在现在看来是不够严谨科学的,但是,古人用几百年几千年的无数次药物试验来弥补了这种不严谨性。
一句话来说,就像神龙尝百草一样,药草的功效我认为是吃出来的。这个吃的过程自然是带着血泪的。
以上就是我的回答。
希望大家好好生活,好好爱人~
谢谢邀请!欢迎关注头条号“正说中医药”,作为知名中医院校临床医学院的医生和老师,正哥将为您提供关于中医临床,养生,科普和教育的专业解读。
如果您熟悉中医本草著作的大致脉络,应该对这个问题可能就会有一些答案。
在我们中学时代,都学习过这两个典故,一个是“神农尝百草,一日而遇七十毒”,一个是李时珍为了著作《本草纲目》全国到处采药的故事。说明为了识别药物,我们的先民经历了艰苦的尝试和长期经验的积累。
当然这些经验的积累只是停留在某药治疗某病的基础上。药性理论的提出和完善,可以说是中药学历史上一个巨大飞跃。任何一个学科,只有从经验上升为系统的理论指导才能算是称为一个学科。这个过程经历了相当长的时间。
在黄帝内经时代,药物还比较少,整部黄帝内经只记载了十三个中药方,而且配伍极其简单,多数内容是关于针灸的。在神农本草经时代,药物记载开始多起来,但对于药物的记载主要是产地以及主治某种病,到了金元明清时代的本草著作开始侧重于性味归经,并归纳了主治功效。试以大家都熟悉的中药人参来举例。
成书于汉代的《神农本草经》中记载人参补五脏,安精神,定魂魄,止惊悸,除邪气,明目开心益智。久服轻身延年。
到了金元时期的张元素,对人参的论述变成了治肺胃阳气不足,肺气虚促,短气少气,补中缓中,泻心、肺、脾、胃中火邪,止渴生津液。
到了现代的中药学教材,对于人参的论述变成了【性味与归经】甘,平。入脾、肺经。 【功效】大补元气,补肺益脾,生津,安神。
从这些可以大致能看出中药学发现的一个脉络,也能回答您上面提出的问题了。
到此,以上就是对于各种药材的功效和作用的书的问题就介绍到这了,希望介绍关于各种药材的功效和作用的书的2点解答对大家有用。
还没有评论,来说两句吧...